北京赛车

“多感觉信息处理神经机制”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


2024年10月14日,由北京赛车-北京赛车平台-北京赛车官网 、脑功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办的“多感觉信息处理神经机制”学术研讨会在普陀校区海汇楼一楼报告厅顺利举行。此次研讨会由陈爱华研究员团队组织筹备,研讨会旨在促进多感觉信息整合研究的学术交流,为搭建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奠定基础。陈爱华研究员长期从事非人灵长类自身运动认知过程视觉-前庭整合的神经机制研究,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多感觉整合的神经机制”的研究工作。


本次研讨会邀请美国纽约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中科院鹏城实验室、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多感觉信息处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会,还特别邀请了美国纽约大学国际知名神经科学家、多感觉信息整合和前庭系统研究领域权威专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Dora Angelaki教授做特邀报告。会议伊始,陈爱华研究员对与会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强调跨学科合作在推动神经科学研究发展中的重要性,期待通过此次会议,各位专家能够分享前沿研究成果,探讨多感觉信息整合的最新进展,激发思想碰撞,推动学科交叉和深入交流合作。


1.jpg


在学术交流环节,中科院鹏城实验室周晖晖教授介绍其团队在视觉注意力与深度脉冲神经网络的跨学科研究中的工作。他们深入探究视觉注意力在中央和周边视野中的作用,发现中央视野处理在特征注意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该团队开发的脉冲神经网络(SNN)在预测视觉路径中的平均放电率和时间动态响应方面超越了人工神经网络(ANN),并与大脑活动表现出更高的表示相似性。此外,他们还构建了一个高精度的SNN模型用于图像分类,并开发了支持SNN训练的多核计算架构,为高效能脑启发式计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2.jpg


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顾勇教授分享了其团队在自我运动感知中多感觉信号处理的时间与空间一致性研究中的相关工作。他们的研究工作显示自身运动前庭信号在大脑中广泛分布,并与视觉等其他信号交互,然而二者常具有不同的时空动态特征,这种差异为线索整合带来了挑战。亚皮层区域(如尾状核)在多感官输入的复杂动态环境中可能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而大脑中与“冲突”信号相关的细胞及其主导的视后裂区域的具体功能有待进一步探索。这些发现对于理解大脑如何处理多感觉信息以及在动态环境中做出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3.jpg


美国华盛顿大学Tatyana Yakusheva教授则介绍了前庭小脑在自身运动空间导航中的作用,其团队深入探索了小脑在自我运动感知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关键作用,利用先进的实验技术和计算模型揭示了小脑皮质环路的复杂性。这些研究不仅增进了我们对小脑功能的理解,还为治疗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结果有望推动神经科学领域的发展,并为未来的临床治疗策略奠定基础。


4.jpg


华东师范大学陈爱华研究员以“自我运动感知中的跨模态可塑性”研究工作为切入点,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在自我运动感知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在跨模态可塑性的研究上,他们发现,在存在方向冲突时,视觉和前庭线索能够相互校准,以减少感知上的不一致性。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大脑如何整合不同感觉信息,还强调了多个感觉皮层区域在这一整合过程中的独特作用。此外,研究团队还开展了关于自我运动感知快速适应、运动与形态交互作用的研究,这些工作为理解人类如何感知和适应动态环境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并可能对运动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6.jpg


中山大学刘胜教授分享了其团队在“致盲性疾病的新干预方法”的探索性研究工作。他的团队运用一系列跨学科技术,包括视觉电生理学和单细胞测序,以在单细胞水平上同时研究细胞功能、形态和基因表达信息。他们还开发了视网膜电生理学视觉刺激和信号采集系统,为研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提供了新的工具。他们在成年人类中鉴定了神经前体细胞,并探索了生物活性材料在逆转青光眼损伤中的潜力,这些材料能够促进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生存和功能恢复。这些工作为理解视觉系统神经回路和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见解。


7.jpg


浙江大学医学院陈晓冬教授以“皮层中动态航向参考框架的表征与转换”介绍了其团队在大脑如何处理和转换动态的空间参考框架中的研究工作。他们研究发现后顶叶皮层(PPC)在导航中起着关键作用,特别是在应对视觉和前庭刺激对感知方向的影响方面,揭示了视觉和前庭信号在大脑中的编码差异,以及这些信号如何受到注意力和自上而下调节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还提出了顶叶皮层VIP区域的神经元可能根据任务需求改变其编码参考框架的假设,并暗示前额叶皮层(PFC)神经元可能参与空间参考框架的转换和计算。这项研究不仅增进了我们对大脑导航系统的理解,也为未来在虚拟现实和航空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科学基础。


8.jpg


浙江大学余雄杰教授在报告中提出了听觉研究的新概念,旨在推进我们对大脑如何将分离的声音信号整合成稳定听觉感知的理解。他的研究团队发现了“时间合并”现象,并提出了“时间配置”作为声音的新特征,这一特征在心理和脑电图(EEG)证据中得到支持,并在进化上是保守的。他们还提出了“同步过程中的时间整合(TIDS)”概念,并通过单细胞证据显示了对多重时间配置的表征。此外,余教授的研究揭示了听觉系统中不同脑区处理不同时间尺度的层级组织,为理解大脑如何处理复杂声音信号提供了新的视角。这项工作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听觉感知机制的认识,也为未来听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新途径。


9.jpg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卢立研究员以“从进化的角度思考树鼩海马中的位置编码”为题介绍了其团队利用昆明动物所特有的模式生物树鼩,探索整个海马区域在三维空间中的放电模式,从而解码立体空间认知形成过程的研究工作,为认知神经科学领域提供了新的见解。其发现不仅有助于理解记忆和导航等脑功能,还可能推动治疗空间认知障碍的医学应用。此外,这项工作还可能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尤其是在模拟人类空间导航和决策的智能系统开发方面有所启发。


10.jpg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毛盾研究员的研究工作聚焦于理解猕猴空间认知和情景记忆的神经基础。在报告中,他介绍了团队采用多区域网络、大规模电生理记录以及精确的行为监测技术,研究自然和复杂行为下的大脑活动。他们的研究发现猕猴海马体在空间编码、时间编码、多感官整合以及路径整合中的不同功能,为认知地图和记忆研究提供了新见解。他们还通过多任务实验揭示了猕猴海马体在记忆和导航中的不同作用,强调了海马-新皮质长轴组织在识别和导航中的空间分离。这些发现不仅增进了我们对大脑如何处理空间信息的理解,也为开发治疗记忆障碍的新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11.jpg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杨千里副研究员介绍了他的团队采用大规模电生理技术和自然行为监测,探索大脑如何处理复杂信息并形成决策的研究工作。他们致力于理解猕猴在空间认知和情景记忆方面的神经基础,发现大脑利用非线性神经活动模式来有效感知刺激,并使用抽象策略简化复杂决策。此外,杨博士的团队还揭示了人类如何发展和运用组合语法来指导问题解决,这些发现为我们理解大脑如何处理抽象思维提供了新的视角。这项研究不仅推动了认知科学的发展,也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灵感。


12.jpg


最后,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Dora Angelaki教授以“多感觉信息整合与大脑空间导航机制的研究方向”为主题,介绍了她对当前视觉、前庭和体感系统整合方面研究现状的理解和分析,探讨多感觉信息处理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在讨论中,大家积极发言,围绕各自研究兴趣展开深入交流,分享各自的见解和经验。本次会议不仅促进国内外科学家的合作与交流,也为多感觉信息整合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为契机,继续加强与国际知名研究机构深入合作,推动国内在多感觉信息处理和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共同为科学的进步与人类健康作出贡献。


13.jpg